为中国点赞|人类日报网评:保护长江,书写人
发布时间:2025-10-18 10:58
浩浩荡荡的长江,奔腾不息。这条母亲河孕育了令人惊叹的中华文明,也是万千生灵赖以生存的家园。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全面禁渔有效遏制了生态破坏。江豚嬉戏不断,游客重新出现,中华鲟放流规模扩大。长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显着增强,禁渔效果开始显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调和绿色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更加宽广。精细化的生态修复离不开更广泛的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面对中华鲟自然繁育受到干扰的严峻形势,科技力量和人文保育开启了中华鲟自然繁育新局面。通道。自2006年起,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态研究所”)与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合作,开展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2009年,他们共同突破了中华鳖人工繁育的所有技术难题,并于2021年成功繁殖了第2.5代中华鳖。多项关键技术指标达到了中国硬鳖人工繁育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在珍稀物种人工保护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更令人兴奋的是,精子冷冻保存等切割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中华鲟雌雄发育不同步的问题,也使得保护中华鲟成为可能。种质资源保护,实现从“活体物种保护”到“遗传资源保护”的跨越。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为中华鲟的保护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保护单一物种”到“保护栖息地系统”的转变,标志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重要升级。长江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在活体保护层面,总投资2800万元的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保育了鲟鱼、长江鲟等18种珍稀特有物种,数量达6800余条,形成了重要的“活体基因库”;在遗传资源保存方面,“三峡遗传资源保存库”构建了从标本、组织、细胞到核酸的全链条保存体系,保存完整的物种保护遗传资源。从系统角度看,可以提高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水平,真正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不断进步,探索生态治理新路径,及时谱写人水和谐新篇章。生态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长江水利委员会已连续15年开展三峡工程生态调控试验。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促进四种主要鱼类等产生漂流卵的鱼类的自然繁殖。 2022年以来,水生生态研究所已在长江沿岸放流鲟鱼苗7万多尾。生态修复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关键环节不断发力,不断组合、拓展成果。当中华鲟游到长江时,不仅是一个物种的延续,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性变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道路正在长江中激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充满生机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