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初露之际】天空战斗“抢”收获
发布时间:2025-10-20 10:43
近日,太和县小口镇王寨村连绵不断的玉米田里,不少收割机呼啸而过,在泥泞中奋力前行。车轮在潮湿的田野上滚动,留下深深的痕迹。 “夏天抗旱,秋天抗涝,今年玉米亩产300到400公斤,真是老天爷‘抢’来的。”王寨村党委书记王有富站在田埂上,看着金黄的玉米如瀑布般涌入卡车,声音里充满了感慨。在他的身后,映入眼帘的是500公顷对比鲜明的农田——这片土地是全镇5.8万公顷耕地的一个缩影。时光倒流到今年夏天。皖北遭遇罕见干旱,导致玉米叶子变黄。没错,然而,在王寨村的管理田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党委强行送来的12台自走式喷灌机,被组织得很好。种粮主力一按手机,遥控智能灌溉系统精准启动,水雾在田间形成“彩虹”。 “以前,小田地独立作业,田地灌溉靠人抬水泵,效果差、效率低。”王友富说,“现在主机联网了,物联网实时监测湿度,智能设备统一灌溉,干旱再严重,我们也不怕了。”真正的考验是在秋收时节。持续的降雨导致地面被水浸透,普通收割机一落地就陷入了泥浆之中。玉米收获窗口期由原来的15天缩短至仅3天。如果湿粮不及时收获和加工,它就会在24小时内发霉并生长。 “这是止雨的命令。”王寨村党委迅速反应,组建了党突击队,建立了“村干部负责班、党员负责户”的征集责任网络。一行18名队员全部日夜赶往农场又返回。 “东部地块主要产玉米,所以优先考虑履带式收割机。” “洼地西端的运河会先消失,半小时后机械就会到达。”村部调度室里,电话一一响起。农场田埂上,党员干部带头挖渠沟渠,裤腿沾满泥浆,额头汗珠密布,只为为进入工地争取宝贵的时间。 “看着泥水中清理沟渠的党员干部人数,我心里再着急也放心了——只要有组织,群众就放心了。”“地上永远不会腐烂。”种植大户王康终于放松了紧皱的眉头。至此,小口镇5万多公顷秋粮收割工作基本完成。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新生的大地闪闪发亮。经历过“丰收大战”的土地,正在静静等待下一季的播种和希望。(记者李鹏通讯员张)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