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点赞丨全链条“携手”共同守护人民粮食
发布时间:2025-10-18 10:57
水稻机械化收割示范在吉林举行。 。凝望手中的一碗米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晶莹剔透的粮食颗粒,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在“十五五”新征程的重要节点,保障中国大米不仅关系到14亿人民的民生,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和国家治国大业。整个链条共同努力,保护食品和人员安全。 “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水平。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这平衡非常脆弱,任何一个环节的任何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是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链条的协作。全链条思维要求我们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从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到消费的无缝衔接机制。当各个环节能够“齐心协力”,产生合力时,大国的粮食基础才能坚如磐石,粮食充裕、人类安全的愿景才能实现。科技赋能正在加速向智慧农业转型。在地球自然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依靠科技吃饭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全国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高,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这也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从依赖人力和畜力到人口机械化,从依赖天空到智能灌溉,科技正在重塑农业面貌。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农民可以准确了解每一块土地的肥水需求,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智能烘干设备可根据粮食水分含量自动调节温度,减少损失;冷链物流技术使粮食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大保障。科技创新的金钥匙,是开启粮食安全新未来。节约粮食减少损失,深耕“看不见的粮田”。本周适逢世界粮食日,也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节约粮食,人人有责”。我国每年在仓储、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粮食近700亿公斤。这个数字令人惊讶。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减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粮食加工损失率降低到0.8%,粮食运输损失率降低到0.8‰……所谓“减损就是增粮”,相当于在不增加一公顷耕地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产量的有效增长。这是一种无形的增产方式,也是一种保持进步的方式。在技​​术层面,推广低温储存、控制储存等对环境有益的绿色环保技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开发新设备以节省粮食和损失;在制度层面,健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链条的损失调查评估机制。新版《餐饮业促进经营管理办法》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以任何方式诱导、误导消费者过量点餐,这是制度变迁的具体体现。节约粮食、减少损失,需要培养全民节约意识。要破除“面子”消费的坏习惯,让“操作光盘”成为日常习惯,用小环节凝聚节约粮食、减少毫克损失的强大力量。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提醒我们“携手弘扬多元美食,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保护一个伟大国家的粮食不仅是人民生活的责任既是对当代人的承诺,也是对子孙后代的承诺。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份粮食做起,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让中国的饭碗永远安稳安全。
下一篇:没有了